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期,中国的众擎机器人凭借一系列创新表现,在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的深圳直播中大放异彩,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高难度的双人后空翻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关注,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多个国家的热搜榜。
2025年伊始,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并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装备。北京、深圳等地相继发布具身智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争夺具身智能第一城的地位。与此同时,创业公司也迎来了融资高峰期,资金流入速度加快,融资金额屡创新高。
在此之前,一批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家敏锐察觉到这一行业的巨大潜力,纷纷投身其中。例如,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共同创立了维他动力;华为车BU前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创办了它石智航,而原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负责人李震宇则选择加入新创企业。小米前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也创办了阿米奥机器人。
此外,全球多家车企也在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从特斯拉开始,马斯克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未来主要的长期价值来源,掀起了一股全球车企跨界造人形机器人的浪潮。小鹏、小米、广汽等国内车企纷纷推进各自的机器人研发计划。同时,还有多家车企通过合作研发、投资、实训等方式涉足这一领域。
一、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与商业潜力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自2021年首次亮相以来,已经更新至第二代。今年4月初,特斯拉发布了Optimus的最新演示视频,展示了更加流畅协调的动作。马斯克表示,Optimus将在今年实现大规模生产。
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进入试生产阶段,目标产量为5000台;2026年计划生产5万台。首批人形机器人将首先用于特斯拉内部工厂的测试和应用验证。马斯克预测,Optimus的收入将超过汽车业务,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特斯拉预计,当年产百万台人形机器人时,生产成本将低于2万美元/台,单月收入可达10亿美元级。
二、国内车企的布局
作为特斯拉的追随者,小鹏汽车紧随其后展开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从2020年开始,小鹏收购四足机器人公司成立鹏行智能,并于2023年推出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PX5。去年11月,小鹏又推出了AI人形机器人Iron。小鹏的目标是向L3迈进,并有信心成为中国最早量产L3机器人的公司之一。
小米也在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2020年9月,小米立项开发机器狗项目,并于2021年发布了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随后,小米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并于2022年8月发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目前,小米正全力推进人形机器人在自家制造产线的落地。
广汽则采取了“远程操控+AI末端自主”的研发模式。2024年12月,广汽发布了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并于不久后推出第三代轮足人形机器人GoMate。广汽计划在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迈向大规模量产,初期商业化重点放在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服务上。
三、跨界合作与投资布局
一些车企选择与其他机器人企业进行跨界合作,以降低技术研发成本。例如,丰田研究所与波士顿动力合作,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加速通用仿人机器人的开发。现代汽车则将其汽车技术与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技术融合,推出了可穿戴机器人手臂X-ble Shoulder。
在国内,奇瑞汽车联手AI公司Aimoga共同研发了人形机器人Mornine。该机器人采用仿生创新设计,具有仿人硅胶面孔,能模拟人类表情。奇瑞对Mornine的规划分为三个阶段,最终目标是让其成为家庭助手。
四、投资人布局与行业前景
具身智能赛道吸引了大量投资人的关注。小米集团及其旗下顺为资本多次投资宇树科技,推动其快速发展。比亚迪、上汽、北汽等国内车企也积极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多轮融资。
优必选Walker系列机器人已在多个车企工厂中得到应用,包括极氪、蔚来、比亚迪等。这些机器人不仅提升了工厂的智能化水平,还帮助人形机器人从单兵作战走向群体协同。
尽管部分车企尚未公开具体进展,但如比亚迪、长安等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决心。比亚迪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并招聘相关人才;长安汽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超500亿布局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智能领域。
五、结语
随着车企的积极参与,具身智能生态正在被重新塑造。特斯拉的引领作用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风向,中国车企则在技术与场景创新方面寻求差异化空间。这场关于技术耐心与商业野心的长跑才刚刚开始,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