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六小虎在To B市场中的挑战与机遇:大模型、医疗AI及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与发展前景分析

昨天,国产AI六小龙之一的百川智能迎来了两周年纪念日。CEO王小川在全员信中明确指出公司未来方向:“减少多余动作,专注于医学领域。” 回顾两年前,百川智能成立时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版OpenAI基础大模型及颠覆性上层应用”,目标宏伟。

与此同时,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在今年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零一万物将全面转向‘小而美’的发展模式。” 这与当初提出“打造AI 2.0全新平台,加速AGI到来”的愿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曾经的雄心壮志逐渐被战略收缩所取代,外界因此调侃这些“小虎”已经变成了“小猫”。那么,在AI大模型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这些曾经的“虎”如何找到生存的理由?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知危编辑部采访了多位专家,包括大模型技术专家、金融企业AI专家、医疗AI专家以及一线大厂AI技术专家,深入探讨大模型企业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表面上看,DeepSeek在今年春节后的爆火让整个大模型市场变得谨慎起来。它像武松一样,用几碗酒的力量打得尚未完全发育的“小虎”们头昏脑涨。从最初的斗志昂扬到如今面对现实的选择不同命运,大模型公司的转变显而易见。

实际上,这种变化比人们想象的更早发生。大模型技术专家王文广透露:“早在DeepSeek V2.5和阿里Qwen 70B推出时,国内一些大模型公司就已经开始放弃训练大模型了,因为成本实在太高。”

某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企业的梁贺表示:“大约在2024年年中,尽管六小龙仍在训练大模型,但投入力度已明显不如以往。”

到了2025年1月DeepSeek R1发布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发现自己彻底跟不上节奏。这促使六小龙从原本的AGI攻关转向分流:百川和零一万物分别押注医疗AI和行业落地;MiniMax收缩To B业务,专注海外市场C端视频生成;智谱、月之暗面、阶跃星辰虽然在开源社区活跃,但未能超越DeepSeek R1。

总体来看,六小龙逐渐向国内市场中“最缺乏想象力”的To B SaaS市场靠拢。

针对To B市场的特点,业内人士认为其存在高度定制化需求、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低价策略普遍以及资本关注短期变现等问题。相比之下,海外SaaS市场更注重专业化分工,提供深度服务,客户付费意愿更强。

此外,开源大模型如DeepSeek对企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平安保险技术平台组负责人张森森指出:“DeepSeek开源后,推动了企业应用大模型的速度,尤其是在降低人工干预和提升效率方面表现良好。”

然而,无论是To B还是To C市场,初创公司都面临巨大挑战。对于To C市场,尽管竞争激烈,但也有专家指出差异化可能是突破的关键。以植物识别、营养类应用为例,这些垂直领域的应用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付费用户。

最终,六小龙面临的困境部分源于早期对基座大模型的投资过大,低估了生存所需的资源。业内普遍预测,未来的基座大模型市场可能只剩下DeepSeek、阿里和字节三家巨头。

本文来源: 快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