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人工智能生成(AIGC)作品的限制正在各大平台上逐步扩大。一些创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被限制的经历,例如发布12星座相关被判定为「传播封建迷信」,生成明星形象则可能遇到「侵权」提示。「虚构事件」和「假冒真人」成为最常见的处罚理由。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视频号和抖音等平台,大量AIGC作品遭遇下架或封禁。即便未被完全封禁,这些作品也可能面临流量曝光受限和商业权益受限的问题。
许多人推测,这一轮监管可能与9月1日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办法》有关。该《办法》要求所有AIGC需添加显式标识(如文字提示、角标、语音声明)以及隐式标识(如元数据、数字水印)。然而,即使标注了AI水印,部分创作者反映其作品仍未得到正常对待。
这种矛盾的态度让创作者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并非有意挑战规则,而是不清楚创作的边界和红线到底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明确。
创作者林聪最近遇到了麻烦。她在视频号发布的两个AI人物视频因被判定为非真人出镜而被限制推荐、私信和评论功能。按照平台要求,她提交了个人身份验证并选择了AI制作选项,但系统回复信息不够详细。尽管不情愿,她还是重新提交了所有关键流程截图。最终,虽然恢复了评论功能,但要恢复私信功能,需要删除所有AI制作后再提交申请。这让她难以接受,因此至今她的私信功能仍未恢复。
林聪表示,视频号并非最严格的平台。她提到,除了快手打上AI标识后影响不大外,其他主要视频平台都在清查AI创作的作品。小红书上关于AI限流的笔记数量超过3万篇,涉及不同程度的流量限制和封禁。短视频平台的行动较早,今年2月晋江网率先发布了《关于AI辅助写作使用、判定的试运行公告》,明确规定使用AI的边界。随后,起点、番茄小说宣布全面禁止AI创作,要求作品必须100%人工完成。
电商领域也加入了整顿行列。淘宝修订了商品发布规范,对利用AI技术生成的商品信息效果图进行了明确的解读和限制。整治力度空前,甚至出现了误判的情况。
过去两年中,AI生成的迅速泛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误导消费者、同质化增多等。林聪观察到,本轮治理中打击较多的是同质化和低原创性。例如,春节期间《哪吒》爆火后,抖音上出现了大量模仿制作的现象。此外,AI降低了机构起号的成本,导致大量同质化的产生。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抖音将「原创识别率」纳入核心指标,未标注或存在同质化的AI生成作品会被判定为低质。视频号则明确禁止批量发布类似情景、文案、元素编造的同质化。平台还特别关注虚构真人形象和情节虚假夸大的。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这种治理带来了无奈。因为AI生成的天然具有虚构特质,审核标准更为严苛。例如,蓝心在小红书上发布的真实王一博照片仍然保留,而AI生成的视频则被要求删除。
尽管如此,各平台仍在积极推动AI工具的发展。例如,小红书为旗下的AI应用「点点」上线了新入口,字节跳动也启动了「即梦3.0」的灰度测试。这些投入旨在抢占下一代生产基础设施,并将创作者绑定在自身生态内。然而,平台缺乏清晰的规则和审核标准,引发了质疑声。
有人认为平台通过诱导创作者使用AI工具后又大规模封禁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也有人认为AI未能给平台带来利益,影响了真人主播的收益,因此趁政策出台进行一刀切。
自2023年生成式AI广泛应用以来,AIGC作品伴随诸多质疑和限制。知名案例如AI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曾两次申请版权失败。传统创作者对AIGC的态度愈发紧张,形成了「反AIGC」的氛围。
研究显示,用AI生成的数据训练AI超过5次可能导致模型性能大幅下降。目前,中文互联网上的AIGC作品正走向泛滥。微信视频号中AI生成占比已达30%,其他平台也有显著增长。
面对未来,AIGC创作者如何发展仍是一个难题。有人提出「532法则」:50%的人工原创,30%的AI辅助,20%的工具优化。但这些经验是否有效尚无法保证,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