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脑塞进机器人里,能实现吗?

近年来,科技进步让科幻电影中的场景逐渐变为现实。天津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交互系统,将真正的生物大脑植入机器人,无需依赖当前流行的AI大模型,即可实现基本的避障、追踪和抓取等功能。这一创新被称为类器官智能(OI),它利用干细胞培养出的“脑类细胞”作为“脑PU”,以控制机器执行任务。尽管与脑机接口技术有所不同,类器官智能尝试从零开始构建生物神经系统,而非在人脑上植入电子设备。

这种新培育的“湿件”需要特定的环境维护,如适宜的湿度、温度和无菌条件,其寿命相对较短,通常只能工作100天左右。虽然目前的成果可能无法与现有AI相媲美,但类器官智能可能解决AI发展的能耗瓶颈问题。与AI相比,人脑在处理问题时能更高效地使用能量,其神经元具有可塑性,能快速适应并学习新知识。

近年来,科学家们试图模仿人脑结构开发AI模型,但由于对大脑运行机制的理解尚不充分,进展缓慢。而类器官智能则采取实用主义策略,不追求完全理解大脑机制,而是直接应用到实践中。随着AI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类器官智能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人造大脑学会了玩乒乓球游戏,并且有初创公司开发出生物处理器,其中包含人脑类器官的生物神经元,以极低的能耗工作。

此外,印第安纳大学的Brainoware系统展示了机器与类大脑混合计算的潜力,其学习速度接近AI水平。尽管人造大脑在替代AI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潜力不可忽视,正如人类大脑只开发了一小部分,全面培养人脑的能力可能会带来我们无法想象的突破。最近日本的一项技术甚至让人的皮肤可以固定在机器人脸上,结合人造大脑,未来可能实现如《三体》中云天明般的克隆永生。

本文来源: iFeng科技【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