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ChatGPT发布整整两年后,中美两地的大模型代表厂商仍在不断完善模型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11月初,OpenAI在ChatGPT中上线了AI搜索;11月中旬,百度推出了一系列智能体应用,尝试构建AI应用生态。这些行业领头羊的不同思考,让外界得以一窥它们在大模型领域的共识和分歧。
共识在于,无论是OpenAI还是百度,都在致力于进一步消除幻觉,并努力提升商业化能力。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甚至表示:“过去24个月,AI行业的最大变化是大模型基本消除了幻觉。”然而,放在当前节点,两家公司对大模型应用的探索更值得行业审视和思考。尽管OpenAI的AI搜索功能上线后仍面临幻觉问题,百度则通过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解决了文字幻觉,并进一步推出了iRAG(检索增强文生图技术),确保生成的图片更加真实、贴近自然。
解决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才能让更多人愿意并敢于使用大模型技术。智能体成为百度撬动更多普通用户接触大模型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与OpenAI希望通过搜索持续增强变现能力不同,百度不仅自己赚钱,还希望让每个人都能赚到钱,继续构筑AI应用生态。李彦宏表示:“我们不是要推出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不断地帮助更多人、更多企业打造出数以百万计‘超级有用’的应用。”
尽管全球几乎所有大模型玩家都在关注智能体,但像百度这样将智能体作为最重要战略方向的公司并不多。强如OpenAI,也在今年3月份关闭了仅运营两个月的智能体应用商店GPT Store。在过去两年的发展中,李彦宏的许多非共识观点逐渐成为了行业新共识,如对检索增强的重视和卷应用的倡议。这一次,高喊智能体会是AI应用最主流形态的李彦宏,能否再次成功?
大模型领域的评判标准正在发生变化。对大模型厂商的综合实力打分,不再仅仅围绕论文数量和排行榜成绩,而是更加看重其是否能获得规模化收入和何时能实现盈利。在大模型“价格战”中,Lepton AI 创始人兼CEO贾扬清认为:“降价是个简单的策略,但真正的To B商业成功更难。”为了加速商业化落地,OpenAI选择了上马AI搜索,扩展新的付费渠道。而百度则选择了平台生态策略,提供平台工具,搭建智能体生态,让智能体开发人人可用,人人都能赚到钱。
在百度世界2024大会上,李彦宏展示了四大智能体应用:公司类智能体、角色类智能体、工具类智能体和行业类智能体。公司类智能体相当于AI时代的公司官网,具备传统官网的所有功能,同时增加了主动推荐、及时响应和服务能力。角色类智能体则更加高度拟人化,更像真人。工具类智能体方面,李彦宏重点介绍了百度文库与百度网盘联合发布的“自由画布”,实现了公域与私域资料的全面打通。行业类智能体已在多个领域落地,如法律行业的法行宝,上线半年多来已累计免费服务940万人。
为了让人人都能开发智能体,大会上,李彦宏还展示了大模型技术落地的无代码产品秒哒,号称是一个不需要写代码就能实现任意想法的软件,被誉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多智能体协作工具”。智能体完成大模型从“言”到“行”能力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基础大模型能力的迭代进步。百度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1亿参数规模的文心大模型1.0版本,随后不断迭代,最近发布的4.0版本更是取得了显著进展。
沙利文发布的《2024年全球AI生态全景概览》报告显示,百度与谷歌、OpenAI位于AI-Native Giant同一象限。李彦宏表示,百度之所以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布大模型,是因为“我们准备得更加充足、工程师非常努力,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长期的信念,让我们为这样的颠覆性创新做好了准备。”百度多年来对全球AI人才的招揽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技术迭代和顶尖人才招募背后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这迫使大模型领域的厂商必须尽快走向商业化。实力不济的大模型玩家或被淘汰出局,或被大厂收编。波形智能卖身OPPO的案例,成了这一残酷竞争的最新注脚。商业化手段有限,加上大模型训练和推理费用高昂,入不敷出的国内部分头部大模型玩家甚至被传退出预训练。即便不想放弃预训练,一些大模型玩家也开始转向ToB领域,以更快见到回报。
在大模型赛道的竞争中,超头部创企和大厂之间的比拼愈发激烈。当其他玩家对预训练有所畏惧时,手握资源的超头部创企和大厂反而获得了意料之外的优势。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模型已成为贬值资产,但“通过模型获得的收入足以证明投资是值得的。”李彦宏也表示,未来大模型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领先对手6个月就赢了。
随着大模型逐渐进入巨头游戏阶段,红杉资本在报告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根基正在稳定下来。只有自造血能力充足且资本雄厚的大玩家才能留在牌桌上。尽管市场竞争还远未结束,但玩家格局越来越清晰。红杉资本预测,应用层将成为风险投资的关注焦点,预计AI转型期也会出现类似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转型期间的情况,即有20家公司创造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
在应用生态建设上,没有移动互联网超级应用傍身的OpenAI,在今年1月上线GPT Store后,很快便遭遇热度难以为继的困境。而掌握搜索这一生成式AI最重要入口的百度,则在智能体的分发和运营上占据了一定优势。百度搜索目前是智能体最大的分发入口,每天分发智能体数量超过1000万,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借助百度APP近7亿月活用户带来的规模效应,百度在帮助普通人开发出智能体之外,还构筑起了一个覆盖“开发+分发+运营+变现”的商业闭环。
为了做好智能体应用的分发,百度打通了智能体在百度搜索、小度、文小言、地图、车机等多场景、多设备的流转落地,从而实现人人可开发、人人能分发、人人可获益的目标。此外,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帮助客户精调模型数达到3.3万个,并合计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有六成以上的央国企和大量民营企业都在联合百度智能云进行AI创新。
在B端应用方面,百度智能云基于工作流Agent探索,落地了车险续保售前数字员工。这大大缩短了企业车险业务的核心生产力提升时间。此外,百度和智联招聘合作,利用大模型重构了人岗匹配环节,显著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和质量。AI业务还能间接拉动云厂商的营收,B端客户在使用大模型时会产生大量资源需求,有利于推动智能云(GPU)相关产品的销售。
多样化的分发场景和更多用户的使用,不仅能提升云服务收入,还能帮助智能体获得数据反馈,进一步推动基础模型自主调优,使大模型变得更智能,智能体越用越聪明。正如通过RAG消除大模型幻觉一样,只有更聪明的智能体,才能吸引更多人真正使用。当用的人逐渐增多,李彦宏口中“智能体即将迎来爆发点”的判断,才有望越早到来。
本文来源: 字母榜公众号【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