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市场:AI眼镜技术创新引领大规模增长,AR眼镜面临挑战需突破

11月18日,知名AR厂商Rokid联手依视路旗下的时尚眼镜品牌BOLON(暴龙),推出了一款集AR与AI功能于一体的眼镜。此前,Meta与Essilor Luxottica(依视路陆逊梯卡)的合作关系延长至2030年,Rokid也紧随其后。尽管Meta和Rokid各有千秋,但眼镜智能化的趋势无疑让依视路受益匪浅。Rokid通过“全天候佩戴”巧妙地避开了当前AR眼镜的一些局限,但从其分体式设计来看,长时间佩戴仍存在一定问题。相比之下,部分厂商则更加注重功能的突破。上周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小度发布了首款AI眼镜,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上市。在众多厂商纷纷推出酷炫的AR眼镜时,小度则将重点放在了AI功能和佩戴舒适度上。随着小米的加入,AI眼镜的爆发期即将到来。

根据贝哲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2029年,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1067.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56%。这一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公司的关注。例如,Ray-Ban Meta的表现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5月,其出货量已突破百万,预计年内将突破200万。然而,有趣的是,在9月末的Meta Connect 2024上,扎克伯格并未过多提及畅销的AI眼镜,而是将重点放在了AR/VR眼镜上,尤其是Quest 3S和AR原型机Orion。

AR/VR和AI眼镜的兴起,背后有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一是乐观的市场预期,二是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中智能化水平较低的产品,具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此外,硬件和软件产业的成熟也为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AR眼镜芯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包括基于联发科的MTK方案、高通方案以及紫光展锐的W517等。这些芯片在成本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但AI眼镜因其相对亲民的价格,更容易实现大众化。

在软件方面,AI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多模态、强化学习、语音识别与语义理解等技术的进步,为智能眼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使得原本进展缓慢的AR路线被AI眼镜超越。目前,智能眼镜市场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条是采用光波导或Birdbath光学显示方案的AR眼镜,主打沉浸式体验;另一条则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AI眼镜,依赖AI语音实现人机交互。

Meta是最具代表性的同时布局AI眼镜和AR/VR眼镜的厂商。国内一家AI眼镜厂商表示,“Ray-Ban Meta首先是一副舒适的眼镜。”凭借扎实的硬件基础,这款AI眼镜通过低延迟响应和日常功能(如听音乐、接打电话)实现了良好的销量。相比之下,小度等拥有AI底层技术积累的厂商更具竞争力。小度即将推出的AI眼镜不仅将AI系统化,还依托百度文心大模型,打造了DuerOS AI原生操作系统,提供了出色的自然语言交互、多模态感知和拟人化呈现。

另一方面,魅族、华为、Rokid等厂商则更注重智能硬件的“硬属性”,将其嵌入自身产品中。AR/VR眼镜虽然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产品形态、重量、技术、使用场景等多方面的限制,尚未找到“杀手级应用”。Apple Vision Pro和PICO的现状反映了AR/VR眼镜面临的挑战。Appfigures数据显示,9月Apple Vision Pro新增应用数量明显放缓,开发者热情减退。PICO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在中国VR市场的份额接近60%,但仍面临价格高昂和重量过重的问题。

相比之下,AI眼镜在轻便性和续航方面表现更好,更易于普及到大众市场。小度即将推出的AI眼镜重量仅为45克,配备了16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和自研AI防抖算法,支持第一视角拍摄和实时问答。此外,大模型在多模态交互能力上的提升,使得小度AI眼镜能够进行全双工语音对话、图像识别和实时翻译等功能。小度AI眼镜还首次在端侧加入了卫星定位功能,支持蓝牙和WiFi连接,摆脱了对手机APP的依赖。

一家AI眼镜创业者认为,用户购买智能产品的首要考虑是实用性和功能性,而非新奇体验。与AR/VR眼镜相比,AI眼镜在重量和续航方面表现更佳。小度AI眼镜采用低功耗电路设计,续航时间达到56小时,可连续播放音乐超过5小时,充满电仅需30分钟。

AI眼镜的发展路径可能为智能眼镜行业带来新的突破。智能音箱的成功经验表明,智能产品可以通过多种形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求。轻量化、可穿戴的AI眼镜,适用场景广泛,有望成为下一个智能化入口。小度在智能音箱领域的成功,为其在AI眼镜领域的拓展提供了信心。

本文来源: 光子星球公众号【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