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个月内,A股机器人指数大涨近80%,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其中,埃夫特涨幅超过350%,拓斯达、三丰智能涨幅超210%,柯力传感上涨180%,北特科技和斯菱股份涨幅均超过120%。如此大规模的行情爆发,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未来是否还有更大的市场机会?
# 梦想照进现实:产业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
机器人赛道的爆发与A股整体上涨、市场风格偏好游资小票等有直接关联。然而,这些公司看似在炒概念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产业逻辑——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孵化期切入量产期,类似于2020年爆发的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风电。
根据投资分析,一个产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 导入期(0%-5%):渗透率低于5%,企业基本无法实现盈利。
2. 加速成长期(5%-25%):龙头企业盈利增速可达100%以上,ROE达到25%-35%,动态PE升至60-120倍。
3. 减速成长期(10%-50%):竞争加剧,投资风险加大,盈利增速降至50%,PE回到15-45倍。
4. 成熟期(50%-80%):渗透率缓慢提升,竞争格局稳定,盈利增速降至20%-30%,PE回到15-25倍。
5. 衰退期(80%-100%):盈利增速降至10%,PE回到10-20倍。
人形机器人赛道有望在2025年进入第二阶段,即加速成长期。特斯拉、华为等企业的相关新闻也佐证了这一判断。
# 行业动态与应用前景
特斯拉于10月10日举办的“WE,ROBOT”发布会展示了Optimus灵巧手新方案,并在11月28日发布了第二代Optimus机械手,其自由度比上一代增加了一倍。国内方面,开普勒、众擎机器人、小鹏汽车等企业也纷纷发布新产品。例如,优必选Walker S1已经在比亚迪工厂落地应用,成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
华为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11月15日,华为与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签约,计划2025年发布并试产人形机器人。这直接引爆了市场预期,当日相关产业链股票大幅上涨。
# 产业链价值分析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工厂应用、老年陪伴、家庭管家等。据GGII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61%。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包括运动模块、控制模块、感知模块、灵巧手和电池等。按照特斯拉Optimus的成本拆分,结构件占比17%,力矩传感器和滚柱/滚珠丝杠各占14%,谐波减速器占13%,空心杯电机占9%,无框力矩电机占8%,控制器占6%,其他部分占19%。
目前,滚柱/滚珠丝杠和力矩传感器等零部件市场成熟度低、壁垒高,孕育着更多投资机会。例如,特斯拉使用的是行星滚柱丝杠,而国产企业如汉江机床、南京工艺等正在积极研发相关技术。
# 华为与特斯拉的竞争
在国内,华为早在7年前便开始围绕AI+机器人技术进行研发,并获得了多项专利。今年11月,华为与16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合作,旨在通过自身技术赋能合作伙伴造好机器人。相比之下,特斯拉则具有很强的虹吸效应,其相关合作伙伴也会受益。
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的表现已经超过特斯拉的FSD。因此,在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加速成长期的过程中,华为产业链的潜力更大,产品技术迭代和落地执行力更高效。
尽管人形机器人赛道存在估值泡沫和股价动荡的风险,但2025年小规模试产后,真正优秀的机器人整机和供应商企业将再度迎来市场红利,机会依然很多。
本文来源: iFeng科技【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