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公司融资策略的“犹抱琵琶式”披露
近年来,大模型公司在融资消息的披露上越来越谨慎,采取了一种半遮半掩的方式。近期,智谱和阶跃两家公司的融资新闻尤为典型。智谱虽然公布了30亿人民币的D轮融资,但并未公开具体的投资方名单,仅透露新进投资方包括多家战投及国资机构,而君联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跟投。阶跃则在2024年公开了唯一一笔融资,但未公布具体的融资金额,仅表示为“B轮数亿美元融资”,也未公布估值,使其成为目前“六小强”中唯一估值不明的基础大模型公司。
这种“犹抱琵琶式”的融资披露背后,反映了大模型公司在融资上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们急需持续融资以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又希望保留一定的神秘感,避免过早或过多暴露真实情况。有投资人指出,随着美元基金的退出,国内市场资金池相对固定,一家公司拿得多,其他公司分到的资金就少,因此压榨对手的生存空间成为了竞争的重要手段。
中国大模型发展的关键节点回顾
2024年中国基础大模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节点。年初,OpenAI发布了Sora后,国内大模型公司纷纷跟进;5月,火山引擎率先打响了大模型界的“价格战”;6月,快手发布了可灵,紧接着MiniMax、智谱、豆包等公司也推出了视频生成产品。与此同时,国外明星独角兽公司如Stability、Inflection AI、Character AI相继遇挫。8月,中国大模型头部公司几乎同时迈入200亿估值的超级独角兽俱乐部,但由于OpenAI迟迟未发布新产品,国内大模型技术进展一度停滞不前。
融资与市场信心的博弈
进入9月,OpenAI再次发布o1,给大模型的狂热续了命,但也证明了国内公司在独立创新方面仍面临挑战。市场从2月等到8月,对大模型公司的耐心逐渐耗尽,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资深投资人指出,当市场风险偏好高时,企业更多披露融资信息以塑造行业热度;但当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企业可能有意减少或滞后披露,以免让市场看到不利的现金流情况或减弱竞争对手的信心。
大模型行业普遍存在“技术投入前置”和“商业化回报后置”的错位问题,庞大的技术研发和算力硬件开销需要不断注入现金,但短期内难以获得实质性回报。能否持续获得融资,成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多位业内投资人透露,目前大模型公司在确认融资后,基本上会在半年后才选择对外披露,甚至有的会等到完全交割或交割一半时才公布。
融资披露成营销节点
在这种背景下,大模型公司的融资进展早已不仅仅是财务事务,更成为了重要的营销节点。融资信息的披露与否、时间节点的把控,将直接影响公司能否持续获得资本青睐,并左右着竞争对手对自身实力的判断。因此,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公司陷入了“要融”与“要藏”之间的艰难博弈。融资从一件实事变成了一个按需公布的素材,迟延披露融资可能是为了重拾投资人的信心和认可度。
本文来源: 硅星人Pro公众号【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