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业变迁与旷视的转型之路
提到“AI六小龙”,智谱、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等名字如今已广为人知。然而,距离“AI四小龙”的提法仅仅三年时间,曾经备受瞩目的旷视、依图、商汤、云从却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站在生成式AI发展的风口回望,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作为技术驱动型行业,AI领域的人才密度和技术水平极高,而旷视等企业为何在新的AI周期中变得低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旷视科技曾多次冲击IPO未果,其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在技术和投资驱动的大环境下,股东和战略投资方如阿里和吉利对旷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管理层以清华大学生技术创业为班底,经历了多次折腾和转型,能否在AI发展的第二春中更加成熟稳健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01 旷视的坎坷上市路
旷视在AI行业崭露头角的时间很早。早在2015年,也就是十年前,旷视就推出了国内第一套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并迅速获得资本青睐。2016年夏天开始推广后,公司迅速扩展团队规模,从300人增至1000余人。孙剑博士加入后,提出了“建立东半球最强研究院”的口号,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尤其以清华毕业生为主。
2016年进入安防业务时,旷视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其市场份额一度超过80%。同年,旷视开始考虑上市的可能性,安防业务成为其上市融资的重要支撑。然而,尽管营收增长迅猛,亏损也在持续增加。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间,旷视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58.5%,但累计亏损达45亿元。最终,因香港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旷视未能完成港股上市,转战科创板也因蚂蚁金服监管事件受挫。
02 走出舒适区
2023年春天,创始人印奇预测AI未来将沿两大方向演进:一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数字世界新技术范式的迁移;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物理世界智能化。旷视在大模型时代选择的道路也印证了这一判断。主营业务涵盖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板块,但随着生成式AI的爆发,旷视的业务显得滞后。制度性因素和业绩压力使得旷视难以投入基础模型层的研发。
尽管如此,旷视依然拥有一批顶尖人才。例如,周昕宇曾在清华读大四时进入旷视实习,后来成为核心员工。然而,随着孙剑博士的离世,部分员工选择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也导致了旷视人才流失。
终止科创板IPO后,旷视终于可以走出安防的舒适区,探索新的业务方向。
03 吉利旗下赛马
2024年11月,A股上市公司力帆科技选举印奇为董事长,标志着旷视向智能化汽车领域迈进。旷视一直走软硬一体的商业模式,涉足多个智能终端产品。在AI1.0时代,旷视的技术相对更“落地”,相关论文的引用率和生产力转化指标仅次于OpenAI。
2021年,旷视涉足L2+辅助驾驶方案,并于2023年发布智驾方案,与吉利合作。吉利擅长内部赛马,旗下品牌正在进行整合。旷视的智驾方案已在吉利多款车型量产,显示出其在新能源智驾方面的潜力。
回顾旷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这家公司几乎完整经历了中国AI行业的每个周期。从2015年的技术突破到2024年的科创板终止注册,其命运始终与时代浪潮紧密相连。当生成式AI席卷而来,旷视在资本市场徘徊与业务转型的阵痛,成为观察中国AI产业变迁的典型样本。面对技术迭代与资本周期的双重挤压,旷视的转型选择颇具启示意义。未来,旷视能否在智能驾驶和机器人赛道脱颖而出,仍需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