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段落组成):
前几天与潘乱录制播客时,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一轮中概股价值重估的影响,以及阿里为何成为最大赢家。有趣的是,一边是阿里高调强调AI,另一边则是拼多多在AI领域毫无动作,两家公司似乎从此分道扬镳。从年初开始,阿里的股价如同火箭般飙升,关于阿里是否真的是一家AI公司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即便我们相信“聪明钱”,也需要了解它们的投资逻辑。
从资本市场的态度来看,阿里确实搭上了中国资产重估的快车,“云+AI”的转型定位也在股价表现上得到了验证——今年涨幅已达60%。然而,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阿里的崛起更多是因为蹭到了DeepSeek大火的余热,AI只是用来讲故事的素材。
那么,如何定义一家AI公司呢?根据投行普遍认可的标准,可以从价值链的角度划分出三层:第一层是支撑AI产业的基础设施,例如芯片和算力资源的提供者,如英伟达和云服务厂商;第二层是大模型的研究组织,拥有可商用的自研模型,如OpenAI;第三层是消费级或企业级AI应用的开发商,为终端市场提供商品化服务,如ChatGPT。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层并非完全独立。例如,OpenAI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同时占据了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核心地位,其经济价值也直接反映在其碾压同行的估值上。
按照这个标准,阿里无疑可以归类为一家AI公司,甚至可以说是“三位一体”:阿里云属于第一层,通义千问(Qwen)位于第二层,夸克则处于第三层。然而,尽管阿里在这三个层面都有布局,但每个层面仍有提升空间。阿里云虽在亚太地区占据首位,但在全球范围内,AWS依然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通义千问虽然屡次在榜单上表现出色,但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开发者圈层,直到DeepSeek走红后才被广泛关注;夸克作为阿里推出的旗舰消费级AI应用,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在舆论声势和用户认知上还有待加强。
这种“三位一体”的布局既证明了阿里在每条价值链上的卡位优势,也暴露出其AI化进程尚未彻底完成,缺乏标志性企业符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全链条布局在中国科技公司中非常普遍,除了阿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在同时投入云服务、模型研发和应用开发三大领域。而在美国,这种模式的代表只有谷歌,亚马逊、微软、苹果和Meta等公司则各有侧重。
相比之下,拼多多在这场AI浪潮中几乎完全隐身。阿里越是全力押注AI,就越能将那顶“该死的零售商”帽子扣在对手头上。摩根大通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指出,中国AI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发和完善大模型技术;第二阶段是大模型融入现有产品,推动互联网服务消费增长;第三阶段是出现杀手级AI应用;第四阶段是AI全面渗透到各行各业。在DeepSeek出现之前,中国还被困在第一阶段,而DeepSeek的开源让大模型成为了一种人尽皆知的公共工具,极大推动了行业发展。
因此,接入DeepSeek成为了各大产品在过去几个月中的流量密码。普通消费者可能不了解参数和跑分的概念,只知道DeepSeek好用,于是纷纷下载相关应用。然而,在有能力持续开发自研大模型的情况下,为了流量而去接入DeepSeek,对自家团队来说未免是一种羞辱。更积极的做法应该是通过竞争推动行业进步,而不是简单地跟随潮流。
在这方面,阿里和字节跳动的表现稍显“气节”。The Information的一篇报道提到,中国其他巨头都放下了身段接入DeepSeek,只有阿里和字节保持了谨慎。回到摩根大通的研报,在中国所处的第二阶段,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经济回报被高度看好。在这个投入增长期,能够提供芯片和算力的厂商无疑是旱涝保收的“卖铲子”生意。无论阿里是否被视为一家AI公司,由于手握阿里云,它都将成为这一阶段资本支出的最大受益者。如果一家非AI公司拿到了AI市场的最大份额,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根据摩根大通的推算,阿里AI相关业务(包括云服务)的收入贡献占比将在这一阶段内上升至38%以上,目前为14%,且这一预估相对保守。云计算是一种边际收益极高的业务,AWS在亚马逊的收入结构中仅占15%,却创造了超过50%的利润。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吴泳铭会在财报会议上特别提到DeepSeek火爆后推理算力需求增长高达70%——这是一笔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此外,通义千问被苹果选为中国区iPhone的AI合作商,夸克也开始提前布局应用层,这些迹象表明,阿里作为AI公司的属性是最均衡的。摩根大通对阿里的高度评价正是基于这种确定性。
最后,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总结:中国电商战争的后半场就像一场长跑比赛,大家原本以为一千米就是终点,没想到赛制是一万米。前一千米建立的优势根本不算什么。显然,阿里转型AI的所有迹象都在表明,它的战略目标是面向长远发展。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任何公司都没有资格提前庆祝胜利。DeepSeek或许是一次意外的馈赠,但最终还是要回归“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常识。这不仅是对战略的考验,更是对组织能力的综合检验。
本文来源: